最近連續看了幾本書,包括
業務之神的絕學:加賀田晃簽約率99%的銷售術
跳出舒適區,年薪自己訂
讓鱷魚開口說人話:卡內基教你掌握「攻心溝通兵法」的38堂課
其實還借了好幾本,只是看了工具書,才知道以前看的根本是故事書

如果只是看過去,沒整理歸類運用的話根本沒有用,看的速度緩慢無比

這一次先寫的是跳出舒適區這本,

這本書其實很妙,
書名是跳出舒適圈,但是在相當前面的部分就提及:我們人類在自己的舒適圈外只會根據本能做出反應,因此並不能達到自己所要的要求而往目標前進。

嗯,既然如此不是自打嘴巴嗎?
事實上這本書真正的講的概念是擴大舒適圈,
因為在舒適圈之外的我們只能靠本能做反應,除非在舒適圈內反復練習了非常多遍,那才能夠在舒適圈外依靠本能作出正確反應,但現在的社會瞬息萬變改變太快,根本不讓我們有在自己的舒適圈練習很多次的機會。許多事情都在舒適圈外又必須臨場反應。那我們到底應該怎麼辦呢?

所以這本書提出的概念不是跳出舒適圈,而是把舒適圈給擴大
透過想像目標、混合自己過去美好的記憶,使其圖像化並增加臨場感、真實感,好像目標世界就是我們正在生活的地方,因此把這一些我們原本不熟悉的地方納入的舒適圈之內,也就是所謂的擴大舒適圈。使得大腦以為”原狀“就是我們的目標世界,再運用大腦“恢復原狀”的本能,讓我們”恢復成“目標的生活。

以上的達成是來自書中一開始說明的大腦對於「盲點」的運作機制。
我們做事情的時候會有非常多盲點。也許有些人聽過雞尾酒效應,雞尾酒效應就是我們即使在嘈雜的地方,仍可以忽略旁人的對話或環境噪音,將注意力僅僅放在我們跟對話者之間的對談。比如調酒師即使在客人非常多非常嘈雜的酒吧,他們還是可以聽得見冰塊在杯子裏面碰撞的聲音,因為他們的注意力放在那個地方。也就是說大腦自動忽視了那些不需要的訊息,幫我們排除否定一些事情以符合我們的想法、或讓我們集中注意力、過濾掉不需要的細節,這就是我們大腦厲害的地方。

大腦依照我們的注意力排除不要的東西,所以自己很難跳脫出自己的盲點。
舉例來說,今天我們可能很少會注意到我們周圍有些什麼紅色的東西,假設我們被朋友問了一個問題:我們周圍有些什麼紅色東西,即使大家處在同樣地方,還是會說出不同答案。也許我們平常從來不曾注意到路上有紅色車子,但當我們被到問路上的紅色車子多嗎?第二天我們就突然發現原來路上有這麼多紅色車子,這並不是它們原本不存在,而是我們沒注意到他們。可能也不見得是紅色車子特別多,而是因為我們現在只注意到紅色的車子了。

透過大腦這種特殊的機制,我們如果相信某件事情的話,某件事情就會成真
比較小的地方,譬如我們可能有時候會說:哎,錢包不見了,於是我們翻遍了書桌床櫃子怎麼樣都找不到錢包,但最後可能突然有個人發現錢包就在書桌上啊!我們剛剛明明看過桌子了,那為什麼沒看到錢包呢?因為我們的大腦已經認定錢包不見了,所以大腦自動略過“桌上的錢包”這個訊息,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盲點。

因此當我們認定我們會成功的事情的時候,那不成功的東西就變成了盲點。
因為大腦就是覺得不成功東西是要被刪除忽略的訊息;而當我們認定,不成功是一個現實的話,那能所有能夠讓我們成功的訊息都會被大腦自動刪除,就好像大腦欺騙我們,告訴我們那些東西不存在!因為大腦認為這些訊息不是我要的。我們的大腦會讓我們的現實跟我們腦袋裏的想法變得一樣,因此我們就看不到那些可以讓我們成功的蛛絲馬跡。所以有句話說:成功的人在問題中找機會,失敗的人在機會中找問題。就是這個原理。

利用想像並讓身體感覺我們的成功、我們的目標,告訴大腦那是現實,就會讓我們的大腦認定這些才是真實的,因此他們就會把我不要的失敗自動忽略,我們就可以一直往我們所要的方向邁進。在這裡要提醒看到這裡的你,與我自己:所謂的成功不是擁有多少錢、多少財富,而是當我們定了一個目標之後我們可以完成它;所謂的成功,不是別人說的成功,而是我們自己想要成為什麽樣的人?怎樣的自己?做想做的事、去想去的地方、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,才真的是成功。



工商時間:
亞洲知名企業管理大師林有田博士被譽為「亞洲的喬‧吉拉德」(Joe Girard),培訓業務戰將超過1000萬人
攻心為上成交學
arrow
arrow

    阿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